搜索

走在前列 科技赋能粮满仓

发布于:2021-07-12 09:21   作者:李宛嵘 孙建恒   来源:陕西日报

6月11日,宝鸡扶风豆村农场试验田里,86岁的赵瑜研究员手捧刚刚通过“国审”的小麦新品种麦粒。

6月10日,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农业育种基地试验田里,小麦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小麦。

6月10日,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农业育种基地,农技人员在晾晒小麦。

6月11日,宝鸡扶风豆村农场选种室里,86岁的赵瑜研究员正在查看筛选出来的小麦新品种麦穗。

6月9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正茂在中哈抗旱小麦试验田里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5月16日,河南省长葛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小麦试验示范站,各种小麦新品种在试验田里“同台竞技”,一幅丰收图景跃然眼前。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 李宛嵘摄

6月9日,农业农村部发布2021年小麦品种审定公告,陕西省通过审定的小麦新品种共有7个,杨凌示范区独占6个。“十三五”以来,杨凌示范区持续加快种业自主创新,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育良种、推良技、种好粮,一条用现代科技赋能国家粮食安全的道路正朝着未来清晰铺展。

——示范区成立以来,累计通过审(认)定动植物新品种768个,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了众多“杨凌良种”。目前,杨凌种子年交易总额约8亿元,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农牧良种集散地。

——“十三五”期间,杨凌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00多项,培训110多个国家2900多名学员。仅2020年一年,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527场次、培训农民4.6万余人次,累计培训超过50万人次。

——截至目前,杨凌在黄淮麦区已建立3个试验示范站和22个新品种示范园,累计推广46个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优品种,面积超2亿亩,增产粮食40亿公斤。

6月的关中大地骄阳似火,麦香沁人,千里沃野充满着丰收的喜悦。

机声隆隆,夏收正酣。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广袤麦田里忙碌着的,有勤劳的农家人,有现代化大型农业机械,还有众多育种和推广良种良技的专家学者。金黄饱满的麦穗里,饱含农家人的致富经、育种人的工匠情、农科城的现代科技范儿。

育好种 一颗“粮”心代代传

6月12日,位于杨陵区五泉镇官村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试验田里,金黄熟透的小麦随风微摆。烈日炎炎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专家吉万全正带领他的团队在田间忙个不停,他们要赶在雨期到来前把试验田里的小麦割完。

3天前,吉万全团队选育的“西农733”顺利通过国家审定,不过这并没有让他们有丝毫懈怠。

“这次夏收中我们发现,比起‘西农733’,改良后的小麦品种单株粒数有所增加,抗病和抗倒伏方面的表现也更优秀。”吉万全说,接下来,团队还要进行脱粒、考种、熏种等工作,筛选出性状更优异的种子,进行下一阶段的育种实验。

吉万全团队不是孤军奋战。毛泽东主席曾亲切称赞在杨凌奋斗一生的赵洪璋院士,“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在杨凌从事小麦育种31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曾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近年来,这里又涌现出了王辉、赵瑜、吉万全等一批小麦育种科学家。在小麦育种事业上,他们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助力增产,造福人民。

丰收的田埂上除了风吹麦浪外,还有一丛丛的油菜饱满挺立,仿佛在骄傲地诉说着杨凌油菜种业发展的可喜成果。

5月10日,第三届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在杨凌召开,3项油菜新成果发布,2个油菜品种权签约转让。

“‘秦优DK4’和‘秦优30’两个新品种早熟、高产的表现都非常不错。根据最终推广成果,预计两个品种转让费用共计600万元左右。”陕西荣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刚对新品种的推广很有信心。

从传统的远缘杂交,到如今的分子育种技术,杨凌始终在触摸种业创新跳动的“脉搏”:我国单个年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碧蚂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杂交油菜品种“陕油8号”等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层出不穷;20多年来,长江下游区、黄淮区的主推品种、区试对照品种都是“秦”字号、“陕”字号,近5年的高产高油油菜品种不断涌现,市场占有率达70%至80%。

打好种业翻身仗,杨凌任重道远,未来可期。

今年1月19日,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投资20亿元建设的种子产业园,现已入驻种业相关企业87家;杨凌种子年交易总额约8亿元,占陕西省年交易额的近二分之一,年示范推广面积逾亿亩,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农牧良种集散地;先正达、大华、良科等国内外知名种业企业先后落户杨凌,种业产业要素正不断加速集聚。

推良技 科技引领保粮安

“今天第一次参与农训,虽然辛苦,但很有意义。我们采集了一些土壤样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一步研究。”6月8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参与小麦土壤改良实验采样的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张曦元说。

好地出好粮,杨凌示范区始终高度重视耕地保护。今年4月9日,示范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组建了中国杨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创新中心,整合优势资源,开展协同攻关,致力于围绕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旱作耕地、沙质耕地、盐碱化耕地等,立足陕西、服务全国,为不同地域、不同作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解决方案。

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

5月28日,专家学者们齐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农作物试验示范站,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海江波教授团队的小麦交互式沟穴播技术进行了一场“考试”。大家围在“穴播”小麦田块,一边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一边认真地观察性状,记录数据,纷纷露出满意的笑容。

“经过实验证实,这项技术相比其他栽培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发展前景值得期待。”海江波说,目前,已经有公司与他们签订了5000亩“穴播”新技术推广协议,将进一步验证这项技术的大田应用。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农作物试验示范站集中精力开展国审小麦品种的配套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先后示范推广小麦宽幅精播、玉米防缠绕免耕深施肥精播等10多项技术,小麦、玉米节支增产增效技术面积3800万亩,新增纯经济效益2600万元。

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具有竞争力和远见的龙头企业。

“这里有全国各地小麦育种专家的75个小麦新品种‘同台竞技’,配合我们的先进技术,部分品种表现十分突出。”6月10日,站在公司的5G基站施工现场,杨凌良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宋斜良说,下一步,公司将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更智慧的方式,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从而降低农户种植风险,加快良种良技推广。

杨凌示范区成立20多年来,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区内农科教资源优势,组织近7000名农业科教人员躬耕碧野,深入了解农业生产一线问题和需求,将贴有“杨凌标签”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机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十三五”期间,杨凌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00多项,培训110多个国家2900多名学员。2020年,杨凌共发展示范区级法人科技特派员企业5家,培训认定科技特派员110人;面向旱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527场次、培训农民4.6万余人次,累计培训超过50万人次,杨凌的农业科技已花开大江南北。

种好粮 示范推广助农兴

时值“三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正茂忙得不可开交:他既要现场指导学生开展小麦科研试验材料收获作业,又要通过微信指导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进行农作物耕种。

近年来,张正茂像候鸟一般,往返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与中国杨凌之间20余次,把中国的优质小麦品种和农业技术推广到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依托农科资源优势及援外培训相关资源,杨凌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覆盖110多个国家,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国际示范园,带动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片黄淮麦区,半个中国麦田。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6次更新换代,4次由杨凌主导,这离不开杨凌在广大黄淮麦区建立的试验示范站和新品种示范园。

孟夏时节,万物并茂,位于河南省长葛市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小麦试验示范站麦浪滚滚,生机盎然,一幅丰收图景跃然眼前。5月16日,2021年陕西杨凌小麦新品种观摩团来到这里,详细观摩了“西农585”“西农235”“伟隆169”等小麦品种的性状表现。

2008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小麦试验示范站在长葛建成,10余年间,借助众多西农大专家和当地的农技推广人员,这座农民“家门口”的站点,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育的小麦良种和配套栽培技术送到千家万户。

今年,面对雨水多、气候条件多变等挑战,借助示范推广站的配套栽培管护技术,来自杨凌的优质小麦品种在河南、江苏等黄淮麦区表现优异。

“大风刮不倒,产量年年高,农民都说好。”徐州当地流传着对“西农511”这样的评价。

“‘西农585’非常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平原灌区、陕西关中灌区以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晚茬种植,目前年均推广面积100多万亩。”河南金粒种业副总经理王学友赞不绝口。

“‘伟隆169’在河南、江苏、安徽等省份两年累计推广300万亩,已成为黄淮地区推广势头最猛的杨凌‘金种子’。”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永林语气中满是自豪。

截至目前,杨凌在黄淮麦区已建立3个试验示范站和22个新品种示范园,累计推广“西农979”“西农511”等系列46个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优品种面积超2亿亩,增产粮食40亿公斤。

“‘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既有加速发展、进入世界前列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弱化的重大风险。”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黄思光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杨凌示范区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切实解决好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引领示范,有效提升旱区粮食和农产品供给能力,继续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杨凌力量”。

记者手记

小种子迸发大能量

李宛嵘

机声隆隆,颗粒归仓。从河南长葛到江苏徐州,再到陕西杨凌,遍布黄淮麦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试验田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背后,蕴含着满满的“杨凌种业能量”。

仓廪实,天下安。打好种业翻身仗,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也一直是杨凌示范区工作的重中之重。

前不久,杨凌新增6个通过“国审”的小麦新品种,至此,杨凌共有768个动植物品种获审(认)定。这傲人的成绩,是杨凌持续推进区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区内农科教资源优势,聚焦基础研究、靶向育种、生物育种,集结一大批育种专家数十年如一日投身科研、躬耕毕生得来的。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杨凌种业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力度前所未有。今年初,杨凌种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投资20亿元建立了种子产业园。依托这一平台,杨凌将进一步整合企业、高校、政府科技力量,创新体制机制,在推进粮食优质高产的同时,打造种业大品牌。

过去,杨凌在育种方面存在科研强,种业企业相对较弱的情况。近年来,世界知名种业企业先正达、科迪华和陕西省杂交油菜中心、金棚种业等种业科研院所、企业齐聚杨凌,在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技、种业产业化等方面形成良好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在种业龙头企业的带领下,杨凌商业化育种体系正在逐渐建立健全,“旱区种业硅谷”的内涵不断丰富。

小种子迸发大能量。在杨凌,一条以种业创新助力粮食安全的道路不断向前延伸,以“杨凌芯”赋能“大国粮仓”,期待年丰时稔,穰穰满家。

责任编辑:武思佳